政 府 工 作 报 告
——2011年1月19日在杭州市余杭区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
杭州市余杭区人民政府区长 姜 军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区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2010年工作和“十一五”发展回顾
2010年,区政府在上级党委、政府和区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区人大及其常委会和区政协的监督支持下,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区十三届人大四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紧紧依靠全区人民,开拓创新,扎实工作,全区经济社会实现平稳较快发展,除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速外,各项指标均完成年度预期目标。
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全区预计实现生产总值620亿元,可比增长13%,人均生产总值突破1万美元,三次产业比例预计为6.2︰53.8︰40.0。实现财政总收入120.8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76亿元,分别增长20.7%和27.4%。
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化率约为60%,中心城区建成面积39.67平方公里。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61.67亿元,增长22.1%。交通道路总里程达2157公里,自来水覆盖率达90.9%,中心城区污水纳管率达96.2%。
环境质量持续改善。预计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下降5.2%,主要污染物化学需氧量削减3%,二氧化硫排放量削减4%。全年环境空气优良天数达到315天,基本消除劣Ⅴ类水体。
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生活品质评价指标体系综合测评”名列全市第一。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8836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15617元,分别增长10.5%和11.9%。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24%。城乡居民本外币储蓄余额达460.19亿元。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分别为32平方米和75平方米。
一年来,围绕区十三届人大四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全力做好三方面工作。
一、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区域竞争能力得到提升
现代工业优化发展。完成规模工业产值1296.26亿元,增长23.2%。积极推进装备制造、信息电子、绿色能源、健康医药、家纺服装五大产业集群建设,完成规模工业产值占全区规模工业产值60.6%。编制完成现代工业产业集群发展规划、“工业强区”和先进制造业“三区八园”三年行动计划;出台加快产业集聚、电子商务等扶持政策,成功分离生产性服务企业14家。有序推进“三区八园”建设,完成规模工业产值739.98亿元。余杭经济开发区实现规模工业产值246.57亿元,增长23.8%,贝达、诺华、赛诺菲等项目进展顺利;余杭创新基地被认定为“国家电子商务试点城市拓展区”和“中国服务外包基地示范城市拓展区”,并列入省级产业集聚区战略平台,省海创园启动建设;仁和先进制造业基地矿山整治取得成效,工业设计和高新技术板块招商顺利。实施企业梯队培育,对首批43家大企业大集团、行业龙头(标杆)培育企业量身定制扶持政策,华立集团荣登“中国企业500强”。强化项目推进,完成限额以上工业投资90.36亿元,盘活存量土地928亩、闲置厂房43.5万平方米,46个区级以上重点项目竣工投产。完善“阿里余杭”电子商务平台,成功承办“第二届中国电子商务文化节暨2010电子商务百强企业峰会”。
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预计第三产业增加值达240亿元以上,可比增长14%;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75.5亿元,增长17.0%。编制完成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杭州农副产品物流中心成为农业部定点市场,同时列入首批省现代服务业集聚示范区,杭州江南茶叶市场正式开业。新增“浙江老字号”2个。全年接待国内外游客671.82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64.51亿元,分别增长21.0%和23.4%。良渚博物院成功创建4A级景区,塘栖水北历史街区精彩亮相,超山综保北园工程、山沟沟茅塘古村落保护等项目建设稳步推进。五星级酒店增至3家。成功举办中国杭州超山梅花节、中国茶圣节、塘栖枇杷节、仓前羊锅节、运河鱼羊美食节等节庆活动。房地产业稳定发展,完成开发投资120.84亿元,新建商品房成交面积188.5万平方米。新增商业银行2家,金融机构年末各项存款余额达1218.35亿元、贷款余额达910.72亿元,分别增长24.3%、18.2%。
都市农业特色发展。实现农业总产值59.57亿元,农产品加工产值85亿元,分别增长6.9%、6.7%。11个现代农业园区项目列入省级创建点,2.2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深化建设,高新农业示范中心产业化项目加快实施,塘栖枇杷、径山茶、生态渔业、生态竹业四大产业板块建设全面启动。列入省级休闲观光农业示范园4个,拥有区级及以上农业龙头企业112家、农民专业合作社172家,“径山茶”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建成村级土地流转服务站175家,新增流转耕地4.2万亩。基层农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全面完成,国家级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建设示范县项目顺利推进。拓展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面,认证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基地74个,动植物疫病得到有效防控。建成258个村级门户网站,农民信箱启用用户达3.4万余人。
文创产业集聚发展。预计实现文创产业增加值53亿元,占全区生产总值比重为8.5%。编制完成文创产业发展规划和四大创意基地三年行动计划,完善文创产业扶持政策。良渚玉文化产业园有限开园,蓝都文创园等园区初步建成,西溪艺术集合村和运河综保、超山综保文创区块有序推进。人民书店总部文创综合体等项目抓紧建设,以华东勘测设计院为龙头的设计服务企业开始集聚,天鹏传媒、绿城影视等项目落户余杭,与西泠印社开展深度合作。成功举办第六届中国国际动漫节余杭分会场、良渚论坛等活动。
创新能力得到提升。预计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380.49亿元、新产品产值250.97亿元,分别增长23.1%、55%;专利申请3300件、授权3000件,分别增长17.6%、70.6%;新增省级名牌产品5个,品牌经济总量达到450亿元。新增市级以上企业研发(技术)中心17家、国家火炬计划高新技术企业6家、国家重点支持高新技术企业40家,获各类国家级科技计划项目59项。积极推进杭州信息产业、生物产业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余杭拓展区建设。与浙江大学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与中科院、清华大学等近40家高校科研院所开展合作,举办“中科院专家走进余杭”、“科技企业走进浙大”等活动,组织实施产学研合作项目205项,受惠企业105家。
对外开放不断深入。完成合同外资8.13亿美元、到账外资4.09亿美元、市外内资56.31亿元,分别增长13%、14.4%、10%,引进法国威立雅等3家世界500强企业。预计完成自营出口34亿美元,增长32%;出口信保投保总额达5.5亿美元,渗透率为16.18%,达到一般发达国家平均水平。新批境外企业(机构)14家,中方投资额达3757.18万美元。完成服务外包离岸执行金额2107.80万美元。出台促进楼宇经济发展扶持政策,重点培育商务楼宇经济、物流集聚区,有序推进阿里巴巴、正北物流等46个项目,预计新增税收6.1亿元。完成4个“山海协作”对口帮扶项目,提前圆满完成青川对口援建任务。
二、扎实开展软硬环境建设,城乡互动融合不断推进
完善城乡规划体系。成立区城乡规划委员会和良渚组团规划管理所,建立城乡规划编制管理、批后管理等制度。编制“城市化引领”和综合交通三年行动计划、“十二五”城市建设管理和交通规划、临平新城等控制性详细规划。深入推进阳光规划和数字规划,初步构建起基础地理信息系统、规划信息管理综合平台和大交通、区域交通、副城交通一体化蓝图。完成新一轮土地利用规划修编。推进耕地保护共同责任机制,出台基本农田和耕地有偿保护奖励办法,垦造耕地和复垦建设用地2400亩。严格土地执法监察,加大闲置土地清查力度,拆除违法建筑44.2万平方米。
健全基础设施网络。铁路“二线一枢纽”建设取得重大突破,沪杭高铁余杭站建成通车。地铁一号线余杭段工程主体结构基本完成。城市有机更新快速推进,完成东湖北路综合整治、迎宾路综合改造、邱山隧道改扩建、东湖路与人民路交叉口渠化改造等工程,以及汤家坝河等河道整治。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27.05亿元,完成石大公路至09省道连接线、09省道道古寺至塘栖段整治、古墩路至104国道良渚连接线等工程,扎实推进闲祝公路、320国道至104国道连接线等项目。加快苕溪北塘加固二期、北湖滞洪区庄村分洪闸等项目建设。敷设污水管线116公里,新增污水处理量2.85万吨/日,新增变电容量10万千伏安。
推进组团新城开发。余杭组团完成基础设施建设投资26亿元,快速推进核心区道路、绿化、河道整治、电力上改下等工程建设,南湖滞洪区综合整治工程通过竣工验收。良渚组团启动运河新城核心区开发,安置房建设和道路等基础设施项目全面展开,勾仁大道主体竣工。临平新城建设加快推进,完成核心区城市设计深化等规划编制,加快浙商开元名都酒店、美莱国际中心等9个社会投资项目建设,完成各类工程项目投资17.44亿元。塘栖被列入省小城市培育试点镇。
提升人居环境质量。城管体制机制不断完善,统一设立城镇管理服务中心。全面完成公交一体化改革,新开通公交线路24条,延伸调整18条。推行公共自行车试点,城区新增机动车停车泊位104个。取缔马路市场10处,开展建筑工地夜间施工等专项整治。新开工农居多高层公寓项目20个,总面积190万平方米,受理农村宅基地登记5.4万宗。启动开展第二轮“清洁绿化健康文明”行动,完成绿化面积703万平方米,良渚镇成功创建省级森林城镇。全面完成“一绕三线”高速沿线整治项目。创建省级整治村3个、市级“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2个,塘栖“风情小镇”建设顺利推进。黄湖镇、径山镇小古城村分别成功创建国家级生态镇、生态村。开展 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关停转迁印染、化工等重污染企业11家,全面完成热电企业脱硫改造。
提高人才与资本集聚度。引进各类人才4248人,新增省级博士后工作站4家、院士工作站1家;入选国家、省各1名,获“杭州市政府特殊津贴”5人;培训各类人才6万人次。举办省海创园推荐会。落实高层次人才安家补助政策,开展人才房申购与配售工作。境内A股首发上市取得零突破,老板电器、南方泵业分别在深交所中小板、创业板挂牌上市。推出网络银行“风险池”,探索产权交易中心、集合债券等融资创新渠道,发挥应急周转资金、再担保资金作用,担保机构累计提供融资担保35亿元,小额贷款公司累计发放贷款28.21亿元。被正式列入我省第一批金融创新示范区试点。
推进民主法治建设。认真执行区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决议决定,自觉接受区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支持和配合人民政协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职能,支持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的工作。高度重视、认真办理落实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提案,办结率达到100%,满意和基本满意率为96%以上。健全经济社会重大问题集体决策、专家咨询、社会公示和听证等制度,出台行政决策程序规定,提高决策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深化政民互动,举办区领导在线访谈17次、民情连线6次。大力推进政府信息公开,公开政务信息4.5万条。全面完成58个届期已满社区换届选举工作,96.5%的社区居委会推行“自荐直选”。加强农村集体经济资金、资产、资源管理,完成75个村财务审计,7个镇乡(街道)实行村级财务“双代管”。修订完善法治量化考核评估体系,发布 2009年余杭法治指数。“五五”普法全面完成,荣获首批“全国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先进单位”称号。开展规范性文件清理和实施评估,加强行政复议、应诉等工作,规范行政处罚裁量权。
加强政府自身建设。积极开展学习力、创新力、执行力“三力提升”和创先争优等活动。认真开展“十二五”规划编制。不断完善“1+X”科学考评体系,加大重点工作、重点项目跟踪督查力度。加大财政对民生的保障力度,预算内民生支出增长32.93%。国有公司运作规范有序,在项目推进、国资经营等方面成效明显。规范政府投资项目管理,建立政府投资项目储备库。网上行政审批开始启用,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功能不断完善。严格控制公用经费,稳妥实施区级机关公务用车改革。强化行政监察、审计监督,严肃查处违法违纪行为。落实廉洁从政“五条禁令”,严防岗位廉政风险。
三、有效落实民生保障工作,社会各项事业有序发展
保障体系日趋健全。城乡就业保持稳定, 城镇新增就业19645人,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17272人,荣膺全国创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示范县。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参加企业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和生育保险人数分别达到35.23万人、36.18万人、35.17万人、24.14万人和22.34万人,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和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办理征地农转非11468人。社会救助水平持续提高,困难家庭帮扶结对实现全覆盖,医疗救助逐步实现治疗与救助同步。加快推进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和服务站建设,为3.92万人发放基础养老金4856.36万元。归集住房公积金6.6亿元,发放贷款2.6亿元。劳动保障维权工作得到巩固,职工工资支付保证金制度进一步落实。
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启动“文明余杭”创建试点,开展太炎读书月、百万市民清洁大行动等活动,精神文明建设不断深入。仓前镇中、径山镇中、闲林镇一中等13个新建、扩建项目投入使用,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住宿费,符合条件的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纳入免费教育和帮困助学体系,新建教育集团4个。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稳妥推进义务教育学校绩效评价。积极创建卫生强区,成为首批全国健康促进与教育示范基地。完成卫生院资源整合,区一院主体迁建、区二院病房大楼等重点项目顺利推进。良渚遗址公园列入首批国家级考古遗址公园,良渚文化赴台展出。启动不可移动文物保护修缮五年行动计划。圆满承办中国·余杭“良渚文化杯”小戏小品大赛暨第四届“中国戏剧奖小戏小品奖”复赛、首届“美丽洲”民间艺术节等活动,杭摊《青凤收徒》荣获全国群星奖,新编越剧大戏《洪昇》成功首演,“余杭滚灯”作为文化部“走出去”重点项目赴新西兰演出。举办区第九届人民运动会,以我区运动员为主力的中国盲人门球女队和男队分获世锦赛冠亚军,并在亚残运会上双双夺冠。人口计生管理服务得到优化,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4.52‰以内,计划生育率达到99%以上。
实事工程全面完成。高度重视保障性住房建设,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含经济适用房、廉租住房、人才专用房、农场职工安置房、外来务工人员公寓、旧城改造)16.8万平方米,竣工30.5万平方米。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新增参保14203人;对年满60周岁无各类养老保障待遇的本区户籍城乡居民,每人每月发放90元基础养老金。261个社区、4个街道和余杭经济开发区达到杭州市充分就业社区、充分就业街道标准。改造危旧房和庭院5.49万平方米。“市民之家”建成使用,集中整合34个部门的371个审批和办事事项,实现投资项目审批、工商注册登记、房产三证办理等“一条龙”服务。建成公交候车亭528个,其中港湾式候车亭162个。建成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点80个,受益农户超过5000户。改造提升农贸市场22家,成功创建国家级绿色市场1家、杭州市绿色市场5家。积极构建“一小时法律援助服务圈”,成立法律援助联络站28个,聘任联络员312名,颁布试行法律援助服务地方标准,全年援助案件达1744件。新建80个健身苑(点)、20个篮球场、20个乒乓球室;送106场演出、3800余场电影、1万册图书下基层;组织各类文体培训50场。
社会管理有效加强。深化“平安余杭”建设,社会治安秩序保持良好,出色完成上海世博会等重大活动安保任务,切实加强校园安全保卫工作。推进社会管理创新,探索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和出租房星级化服务管理。基本完成社会公共安全网络视频监控整体布局。大力加强人民调解工作,受理各类矛盾纠纷16105件,调解成功率99.5%。突发事件应急体系不断完善,成功开展群体性事件应急处置实战演练。深化重信重访信访积案专项整治和领导下访约访活动,畅通群众诉求渠道。全区安全生产形势总体稳定,各类事故发生数、死亡人数、直接经济损失数分别下降3.4%、2%、3.5%。食品、药品安全等专项整治活动深入开展,“十小”行业专项整治圆满收官,新增食品安全示范镇乡(街道)8个。国防动员、民兵、预备役和双拥、人防工作得到加强,圆满完成征兵工作任务。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顺利进行,统计、档案、地方志、外事、民族宗教、台湾事务、侨务、老龄、关心下一代、气象等工作也取得了新成绩。
各位代表,回顾“十一五”,我们面对严峻、复杂、多变的宏观环境,着力“保发展、保环境、保民生”,除研发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比重、每千人医院(卫生院)床位数两个指标外,各项指标均较好地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
过去的五年,我们始终坚持结构调整,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经济实力进一步提升。2010年,全区生产总值比2005年可比增长86.2%,第三产业占比提高了6个百分点;财政总收入、地方财政收入均列全省十六强县市区第3位,分别比2005年增长201.8%、23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限额以上工业投资、自营出口总额分别比2005年增长71.0%、79.9%、94.7%、22.5%、193.9%。“十一五”期间,我区工业稳步持续增长,服务业快速发展,都市农业特色彰显,文创产业方兴未艾,初步形成了五大产业集群和三十一个现代产业集聚区。
过去的五年,我们始终坚持统筹发展,城乡差距逐渐缩小,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优化调整“一副三组团”城市发展空间结构,建立组团管理体制机制。基础设施得到 完善,新增电网主变容量2375兆伏安,城镇污水处理率达到80.2%,建城区数字电视实现全覆盖,农村“数字兴农”工程启动实施。道路交通更趋畅通,轨道交通建设有序推进,实现了镇镇通一级公路的目标。率先实现公交一体化,行政村公交通达率为100%。新农村建设深入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不断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农村社区股份合作制改革、政策性涉农保险等工作扎实开展。荣获“全国农村社区建设实验全覆盖示范单位”称号。节能减排任务圆满完成,与2005年相比,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分别下降20%、18.25%、38.33%。水源地和湿地保护得到加强,工业点源和农业面源污染得到有效遏制;全面开展“清洁绿化余杭”行动,建立城乡一体的垃圾收集处理网络,推行市场化运作长效保洁机制,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4%。被省政府命名为省级生态区。
过去的五年,我们始终坚持履职为民,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民生福祉进一步增进。率先在全国推出“法治指数”,被评为“全国平安建设先进区”。广泛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成为省级示范文明城区。教育事业加快发展,中小学布局调整工程基本完成,现代化教育设施得到提升,九年义务教育入学率和巩固率均达到100%,初升高比例达100%。医疗卫生体系逐步健全,建立覆盖全区的公共卫生组织体系和疫情监测报告网络。文体事业持续繁荣,荣膺全国文物工作先进区,“余杭滚灯”参加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仪式前表演,余杭清水丝绵制作技艺作为中国丝织文化的一部分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良渚文化编入中学历史教科书,良渚古城遗址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全区行政村体育设施覆盖率达到100%,人均体育活动场地面积达到2.0平方米,被省政府命名为“浙江省体育强区”。人口计生工作继续保持全省领先水平。实施城乡统一的就业政策和就业、失业登记制度,基本建立“城乡统筹,全民覆盖”的社会保险体系,形成三级社会救助网络。
各位代表,“十一五”期间和2010年,我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这些成绩的取得,是上级党委、政府和区委正确领导、区人大及其常委会与区政协监督支持和全区人民共同努力的结果。在此,我谨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全体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人民团体,向解放军、武警驻余杭部队和驻余杭各直属单位,向老干部、新余杭人和所有关心支持余杭发展的各界人士,向全区人民,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清醒地看到,全区经济社会发展中还面临着不少困难和问题:产业发展横向对比速度和质量还有差距,民间投资动力不足,产业投资增长乏力,企业自主创新能力需要进一步提升,转型升级、节能减排任重而道远;城区交通“两难”、城中村改造等问题仍比较突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水平有待提高;防违控违、安全生产、维护稳定等任务相当艰巨;教育、卫生、住房、物价、食品安全、创业就业等方面与群众的期待还有不少差距;政府服务效能、服务质量等方面存在诸多薄弱环节,等等。对此,我们将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努力加以解决。
“十二五”时期奋斗目标和工作重点
“十二五”时期我区将进入城市化和城乡区域统筹发展的加速期、环境建设和产业平台建设的收获期、文化品牌建设的成熟期。新的历史时期,我们面临着新的发展环境,城市化、工业化、信息化、市场化、国际化仍将深入发展,科技创新孕育新突破,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长三角区域分工合作全面推进,杭州都市经济圈建设渐入佳境,使我区在杭州融入大上海、接轨长三角中的桥头堡作用进一步显现,优化资源要素配置、加强区域分工合作的空间更加广阔。同时,宏观形势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来自经济增长内生动力、区域资源配置“总量制约”的挑战更加严峻,围绕人才、资源、技术、市场的竞争更加激烈。我们必须把握全局,清醒有为,顺势而为,昂扬奋进,与时俱进,扎实有效地推进各项工作,努力保持我区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社会和谐稳定。
“十二五”时期我区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全省“两创”总战略、全市“六大战略”的要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富民强区、社会和谐为主旨,深入实施“城市化引领、产业强区、人才兴区、文化名区、环境立区、民主民生”六大发展战略,共建共享最适宜居住的“品质之城、美丽之洲”。
到2015年,全区生产总值力争达到1200亿元以上;规模工业产值力争达到2000亿元以上;财政总收入和地方财政收入力争分别达到220亿元和130亿元以上;研发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比重提高到2.5%;三次产业比重结构调整为3.5︰46.5︰50,初步形成以现代服务业为主导、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3+1”现代产业体系发展格局。城市化水平达到65%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力争达到52000元和30000元。城乡居民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8%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5‰以内。
要实现“十二五”发展目标,余杭未来发展必须坚持五个基本要求,实施六大发展战略。
坚持五个基本要求:即坚持转型发展。走新型城市化、新型工业化和城乡一体化发展道路,构建田园城市,发展现代产业,建设和谐社会,着力推进城市转型、经济转型、社会转型和政府转型。坚持创新发展。加快建设创新创业型城区,充分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的重要作用,大力建设科技创新平台,着力推进体制创新、机制创新、产业创新以及管理创新。坚持统筹发展。围绕城乡之间规划建设、产业发展、生态保护、要素配置、公共服务、民生保障六个方面,着力推进经济社会统筹、城乡统筹、区域统筹、资源配置统筹、内外统筹以及人与自然统筹。坚持绿色发展。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注入绿色和谐发展理念,着力推进生产绿色、生活绿色、环境绿色。坚持民本发展。从发展为民的高度,注重人的全面发展,着力破解民生难题,不断健全和完善社会保障,构建民主促民生、共建共享的发展机制。
实施六大发展战略:即城市化引领战略。推进城市人口集聚,推进农民转移转化,实现城市结构调整,优化人口、产业、要素在城乡之间的配置,建设具有水乡特色的“田园城市”。产业强区战略。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原有产业改造升级,打造现代服务业体系,培育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推动一二三次产业的互动融合发展。人才兴区战略。更加注重教育水平的提高、人才的引进培养和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不断发挥人才在经济社会各领域的支撑和引导作用,推动余杭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创新型城区建设。文化名区战略。着力加强余杭文化建设,传承和弘扬余杭文化,倡导社会文明风尚,提升人文环境软实力。环境立区战略。继续坚持打造基础设施、产业集聚、生态、人文、为民服务和平安法治等“六个最优”环境,建设最适宜居住的美丽之洲。民主民生战略。更加重视民生问题,着力破解“七难”,以民主促民生,着力建设和谐社会。
2011年主要工作任务
2011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基础之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之年。目前余杭面临最大的问题就是产业发展和以产业为支柱的区域竞争优势的重构问题。直面种种挑战,我们应该看到,“双铁”时代的到来、人才智库的形成、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将使转型升级和区域竞争力增强成为可能。做好今年各项工作,特别是做好产业发展的文章,事关全局,事关未来。
建议2011年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为:生产总值增长12%,规模工业产值增长15%,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13.5%,农业总产值增长6%,财政总收入增长13%,地方财政收入增长1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3%,研发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76%,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二氧化碳排放量、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将根据国家、省、市“十二五”新的约束性要求确定,实际利用外资增长15%,自营出口增长1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2%以上,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3%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
为实现上述目标,按照“十二五”发展的总体要求,今年我们要重点抓好以下四方面工作:
一、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推动产业结构再调整
坚持转型升级工业化、产业融合信息化,深入实施“产业强区”战略,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和结构调整优化步伐,不断提高经济发展能级。
提升工业。优化产业布局,统筹推进“三区八园”大平台建设,完善各产业集聚区的基础设施配套,重点推进余杭经济开发区、仁和先进制造业基地、余杭创新基地和瓶窑凤都工业园、余杭义桥工业园建设。完善“三区八园”招商引资、项目管理统筹机制,积极“筑巢引凤”。引导项目向集聚区落地,重点推进民生药业、欧文斯科宁、杭锅二期等项目,全年限额以上工业投资力争超过100亿元。整合创新产业集群建设、新兴产业发展、优质企业培育、公共平台建设等政策。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加快提升装备制造、家纺服装等传统产业,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力争五大产业集群规模工业产值占全区比重达到65%。紧紧围绕企业渠道品牌、技术装备、精细管理、创新能力、资本运作、管理者素质等六个方面,滚动实施大企业大集团-行业龙头(标杆)企业-成长型优势企业梯队培育。改善服务环境,支持中小企业提升发展。以节能减排为着力点,加快淘汰落后产能。
壮大服务业。全面实施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发展规划,积极推进先行先试区的创建和成形。培育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尤其是金融服务业、信息服务业和中介服务业,重点推进阿里巴巴淘宝城、恒生电子、加利利等项目,积极推进电子商务集聚区建设。提升发展商贸物流业,积极推进商业业态和交易方式创新,继续实施市场整合改造提升工程和重大商贸设施建设,加快亿丰建材城二期、彭公竹制品市场二期等项目推进。大力发展旅游业,积极吸引民资进入,加强旅游资源整合开发和品牌建设,重点推进良渚、径山、塘栖、南湖等四大重点休闲旅游区和超山风景区建设;力争全年接待游客765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72.5亿元。扶持发展服务业新型业态。有序发展房地产业。积极发展文创产业,开展有针对性的招商活动,举办“2011台湾·余杭文化创意产业商务推介会”;加快建设临平、良渚、西溪、径山等四大创意产业集聚区;力争文创产业增加值增长17.5%。
做优农业。大力实施现代都市农业“两区”和“板块”建设,启动建设径山、黄湖等省级现代农业园区10个、粮食生产功能区2万亩。加快推进“一中心四板块”和20个优势产业功能区建设,加快发展休闲观光农业。提升农业经营主体和品牌知名度,区级及以上农业龙头企业达到115家,培育市级以上农业科技企业8家、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基地)5个,规范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社20家。健全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加大农业行政执法监管力度,强化重大动植物疫情防控,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进一步完善政策,加大资金、土地等支持力度,扎实推进村级集体经济发展项目。深化农村集体“三资”监管,规范提升农村社区股份合作社,推进土地股份合作制改革,新增耕地流转面积2万亩。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提升农民职业技能和创收能力。
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加大对重点国家、地区和企业的招商力度,继续推进楼宇、平台招商,力争全年完成合同外资9亿美元、到账外资6亿美元。大力发展总部型外贸企业,加强自主出口品牌培育,推进外贸产品结构调整,搭建外贸公共服务平台,完成自营出口39亿美元。鼓励优势产品、重点企业“走出去”,开拓多元化对外投资方式,发展对外工程承包业务,力争完成境外中方投资额3200万美元。大力引进服务外包企业,有效搭建服务外包平台,完成离岸执行金额3000万美元。加强区域经济合作,加大接轨上海力度,深度融入长三角,积极参与都市经济圈建设,大力推进与临安的区市协作工作,继续开展“对口帮扶”、“山海协作”。
二、以科学发展为主题,推动资源配置再优化
充分发挥政府主导力、企业主体力和市场配置力“三力合一”作用,强化人才、科技、资金、土地等要素配置,为经济发展提供资源保障。
强化人力资源保障。进一步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浓厚氛围,大力引进带项目、带技术、带资金、带团队的高端实用人才。全面实施与浙江大学的战略合作,建立合作引才引智网络、产业公共研发和技术服务平台。加快建设省海创园、余杭留学生创业园、大学生创业园及企业博士后工作站、院士工作站。建设统一、规范、有序的人力资源市场,创新选才引才渠道。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深化区域和校企合作,帮助企业培训和引进实用技能人才。
强化科技创新支撑。着力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区域科技进步水平,力争全社会科技经费投入总额达到21亿元,规模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例达到1.35%。新增国家级专利试点企业2家、国家重点支持领域高新技术企业15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增长18%。实现年度发明专利授权100件,专利申请和授权总量4500件,专利企业总数超500家,全区专利试点示范企业总数达到120家。推进产学研合作,建立浙江大学余杭技术转移中心,组织实施校企合作项目100项。培育科技企业孵化器4家,在孵企业数达到50家以上。申报实施国家级科技计划项目28项,省、市研发中心项目10项。实施知识产权、标准、专利和商标战略,建设质量强区。
强化土地资金保障。推进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正式启动实施8个村的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项目。注重存量挖潜,引导企业提高土地利用率,严格处置闲置土地,鼓励土地余缺调剂。构建完善用地指标预安排、征地补偿保障、科技管地等机制。积极利用省级以上产业平台争取用地指标,新增用地向“三区八园”集中,确保产业用地空间。加强上市后备企业培育,确保新增上市企业1家,力争2家。大力推进省金融创新示范区建设,吸引基金、信托、创业风险投资、金融中介等机构入驻。积极支持股份制商业银行、保险机构、小额贷款公司、担保公司等金融主体发展壮大,关注阿里巴巴网络银行等重点金融项目,加快发展中间业务,发展跨行业、跨市场的交叉型金融业务和创新产品。
三、以城乡区域统筹为主导,推动城乡面貌再改观
坚持“以人为本”城市化的经营、发展理念,以提升城市建管水平、加快新农村建设和提高生态环境品质为抓手,注入特色化、人性化元素,推进城乡区域统筹发展。
完善基础设施配套。做好临余公路余杭段、东湖南路延伸工程、西安路南延、杭行路等道路与杭州主城区的对接。配合推进地铁一号线余杭段及铁路建设工作,加快临平山综保工程一期、临丁路二期、拱康路二期、09省道塘栖路口至宏畔环岛整治等重点工程建设。完成交通投资38.9亿元,加快建设杭长高速公路余杭段、15省道长乐至余杭段等续建项目,推进320国道至申嘉湖杭新市互通连接线工程等新建项目。完善防洪减灾安全保障体系。建成仁和水厂。开工建设110千伏广济变等9个输变电项目,力争投产主变容量350兆伏安。继续推进“城市之光”等通信传输网络工程建设,扩大光纤入户覆盖面。
提高城市管理水平。深化新城和城市综合体建设规划,加强城市单元控规的研究与管理。积极开展省小城市培育试点工作。加快公建绿地、市政设施、河道管护和环卫保洁标准接轨杭州主城区,推进垃圾分类收集和清洁直运工作。深化环卫改革,加快市场化运作。加强执法监督,建立健全违法建筑“防、控、拆”三位一体的长效管理机制,大力整治马路市场、渣土乱倒等热难点问题。拓展数字城管建设,力争数字城管覆盖面走在全市前列。完成191个公交候车亭新建和改建工作,投放公共自行车1500辆。
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强“清洁绿化健康文明”行动长效管理,完善农村环境监管督查机制,完成第一批20个重点提升村建设任务,启动第二批提升村创建。实施120个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项目。全面开展4个“美丽洲精品村”创建工作,加快“风情小镇”建设。加快农村住房改造建设,完成“二合一”拆迁安置2000户,“民建公助”1200户。大力推进农居多高层公寓建设,加快农民住房向大型居住区和中心村集中。开展集体土地住宅房屋拆迁货币化安置试点、多高层公寓与城镇保障性住房混合开发建设试点,开工建设农村居民多高层公寓96万平方米。加快农村公路建设管理步伐,完成县道大中修项目51.9公里。促进农民多渠道增收致富,实施低收入农户奔小康工程。完善镇乡(街道)农业公共服务中心运行机制,健全村级农业公共服务站,镇、村级新农村信息化服务网站开通率达100%,新培育农民信箱应用示范户700人,完成村邮站建设试点工作。
提升生态环境品质。全面推进国家级生态区创建,确保顺利通过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复检。开展仓前、仁和、中泰等镇乡创建国家级生态乡镇工作,创建市级生态文明示范镇2个、区级生态(文明)村15个。关停搬迁重点污染企业不少于6家,确保重点工业企业污染物排放达标率100%、“飞行监测”达标率90%以上。完成塘栖-崇贤污水处理厂南排、余杭污水处理厂二期、良渚污水处理厂二期等工程建设。推进截污纳管建设工作,新增纳管水量0.5万吨/日。加快运西、运东配水体系建设,启动径山水库建设和全区水环境综合治理三年行动计划,加强三白潭、闲林水库等备用水源保护,确保苕溪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实施数字环保工程,推进禾丰港等5个市级水质监测自动站建设。强化区级以上河道交接断面水质监测考核,力争运河大麻断面等稳定达到Ⅴ类水标准。抓好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实施“肥药双控”工程25万亩。开展大气环境整治,确保环境空气优良天数达到315天以上,可吸入颗粒物年均值达到国家二级标准。
四、以富民强区、社会和谐为主旨,推动社会事业再发展
围绕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现实、最迫切的利益问题,加大投入,统筹安排,构建优质的公共服务体系,保障公共安全和社会稳定,努力让全区人民共享发展成果。
大力发展社会事业。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引导全社会形成良好的精神风貌和行为规范。开展“文明余杭”创建工作,提升城市文明水平。完成仁和镇中等学校建设,加快实施临平一中南校区、育才实验小学北校区、南苑中心小学等工程,启动运河镇中等新建项目。制定学前教育全面发展规划和相关配套政策。积极拓展优质教育资源,新建2个教育集团,加快推进杭师大附属余杭艺术教育集团建设。加大名优教师和高层次人才培养引进力度,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加快推进区中医院整体迁建等项目建设。提升基层医疗服务水平,确保4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投入使用、村级社区卫生服务站标准化建设率达到90%。积极创建省级卫生应急示范区,推进区一院、区妇保院创建三级医院。实施基层医疗机构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推进良渚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加强良渚遗址考古研究,启动申遗前期工作,首发《良渚玉器》特种邮票。继续实施不可移动文物保护修缮行动。大力推进少体校、文化艺术中心、乡镇综合文化站等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加快实施国家级盲人门球训练基地项目,承办好全国第八届残运会盲人门球比赛。加强文艺精品创作,努力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继续稳定适度低生育水平,人口出生率控制在12.87‰以下。
致力完善保障体系。落实促进就业长效机制,新增城镇就业人员2万人,城镇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6000人。积极创建创业型城区和充分就业城区,100%城市社区、90%以上农村社区达到充分就业社区标准,100%街道达到充分就业街道标准。继续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力争各类养老保障参保56万人、各类医疗保障参保83万人,稳步提升工伤、失业、生育保险参保率。加强防范工资拖欠措施,进一步巩固和谐劳动关系。有效实施分层分类救助,完善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动态增长和物价补贴机制,加大医疗救助力度。进一步健全养老服务体系,推进机构养老建设,完成7个敬老院升级改造,建立“一键通”为老服务平台。大力推进精神、智力残疾人托 养中心和“仁爱家园”建设,深化残疾人共享小康工程。进一步加大住房公积金惠民便民力度,全年确保归集住房公积金6亿元。
努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落实稳定第一责任。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积极防范和依法惩处各类违法犯罪。深化完善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推进社会矛盾多元化解,加大人民调解工作力度,有效化解社会矛盾积案。深化拓展“全球眼”建设,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强化平安系统创建,推广综治网格化管理模式。加强应急处置机制建设,完善各类应急预案,增强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建立完善社区服刑人员和归正人员再犯罪防范体系。严格落实信访工作责任制,进一步完善“大信访”工作格局。层层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强安全生产基层基础建设,确保实现安全生产事故数、死亡人数、直接经济损失三项指标“零增长”。全面启动“四五”依法治区、“六五”普法教育规划,努力提升全民法治素养。进一步完善基层民主管理,完成村(社区)组织换届选举。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实施“十小”行业长效管理,打击各类经济违法行为,维护市场秩序。重视国防教育,加强民兵、预备役部队和人民防空建设,认真做好优抚安置工作。大力实施法律援助惠民工程,切实维护老年人、妇女、未成年人、残疾人的合法权益。进一步做好统计、档案、地方志、外事、民族宗教、台湾事务、侨务、老龄、关心下一代、气象等工作。
全力办好实事工程。在推进各项工作的同时,把为民办实事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办好十个方面的政府实事。
(1)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新开工保障性住房(含经济适用房、廉租住房、人才专用房、农场职工安置房、外来务工人员公寓、城镇拆迁安置房)30.07万平方米,竣工18.24万平方米。
(2)实施市民卡工程。实现市民卡发放对象全覆盖,将市民卡功能应用拓展至社会保障、城市交通、公共服务、商盟支付等。
(3)建立肉类蔬菜流通追溯体系。在7家肉类蔬菜批发市场、10家大中型超市门店、4家机械化定点屠宰场、30家农贸市场、2590家餐饮食堂等团体采购单位开展肉类蔬菜流通追溯。
(4)加快幼儿园建设。完成新星幼儿园东湖分园等项目,新建余杭镇中心幼儿园等7个项目。
(5)建立余杭、瓶窑组团行政服务中心,逐步实现办事不出组团。
(6)设立96345便民服务热线。为市民提供政务信息、公共信息、商务信息、社区信息等热线服务。
(7)实施老旧小区和环卫设施更新工程。改善危旧房与庭院5万平方米,改建公厕7座。
(8)开展新型社区创安工程。选择30个新型社区开展试点,安装监控设备,落实巡防队员,配备消防设施,实行封闭式管理。
(9)实施山区林道建设。完成山区生产道路建设50公里。
(10)加强基层文体设施建设。新建健身苑点60个、篮球场15个、乒乓球室(场)20个。
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新形势、新任务对政府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我们必须以“三力提升”活动为载体,继续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努力建设人民更信任更满意的政府。
高效施政。加快推进专项规划编制,建立健全相关政策配套,启动实施“十二五”规划纲要。优化行政管理体制,稳妥推进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加强政府绩效管理,优化考评指标设置,完善社会评价体系,对重大部署、重要决策、重点项目落实情况进行跟踪督查,确保各项工作取得实效。完善政府投资项目储备库建设,大力推进政府投资项目代建制。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提高审批事项集中度,确保85%的事项开通网上审批,完善三级代办体系。严格落实行政问责制、首问责任制、岗位责任制等制度,提高政府工作人员工作效能。大力倡导埋头苦干、真抓实干的优良作风,敢于直面矛盾,勇于承担责任,把政府执行力体现在抓落实上。
依法行政。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职权,努力建设法治政府。严格执行区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决议、决定,自觉接受区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定期报告重大事项。认真接受区政协的民主监督,坚持重大事项民主协商制度。虚心接受人民群众的社会监督和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主动听取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人民团体的意见建议。加强与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联系,切实做好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提案办理工作。全面执行行政决策程序规定,重大事项决策坚持做到充分调研、公开听证、集体研究,加快推进民主决策、科学决策。深化行政执法责任制,规范行政行为,加强规范性文件审查、行政复议、行政应诉等各项工作。
为民执政。推进政府服务创新,扩大社会治理公众参与度,提高市民的归属感、认同感和自豪感。坚持民生为本,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大财政对民生改善和社会事业发展的投入。深入基层开展调查研究,做到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努力使政府工作的决策部署、政策措施更加符合余杭发展实际,更加符合群众愿望。大力推进政府信息公开,依法保护公民知情权。深入开展区领导在线访谈,完善门户网站政民互动、区长公开电话、民情连线等沟通平台,畅通群众发表意见、反映问题、参与政务的渠道。改进文风会风,减少检查评比,把中国体育彩票_澳客彩票网-游戏平台精力放在服务基层、服务企业和服务群众上。
廉洁从政。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严格执行廉洁从政各项规定,不断推进“勤廉余杭”建设。加强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和绩效评价,推进国库集中支付和公务卡制度改革,深化部门综合预算和收支两条线管理,促进财政运行更加规范透明。加强国有资产管理,努力提高国有资产运营效益。强化行政监察、审计监督,进一步规范政府采购、工程招投标、土地交易和政府投资行为,加强对重点项目、重点领域、重要环节的监管。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预防职务犯罪,严肃查处各类违法违纪行为,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严格控制会议、考察、接待等经费支出,努力降低行政运行成本,把有限的资金和资源中国体育彩票_澳客彩票网-游戏平台地用在发展经济和改善民生上。
各位代表,新的蓝图已经绘就,新的愿景令人向往。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们唯有坚持“不动摇、不退缩、不折腾”,才能把“十二五”的美好蓝图化为全区人民共同见证的美丽现实。
不动摇,就是坚持发展战略不动摇,坚持科学决策不动摇,坚持依靠人民不动摇;
不退缩,就是遇到矛盾不退缩,遇到困难不退缩,遇到问题不退缩;
不折腾,就是执行规划不折腾,选择项目不折腾,推进建设不折腾。
让我们在中共余杭区委的正确领导下,凝聚全区人民的智慧和力量,以清醒的头脑、坚韧的意志、为民的情怀,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征程上,谱写出更加壮美的篇章。
分享到: |